近年来,作为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学科,环境工程专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在污染防治、资源循环与碳中和等领域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相关资料显示,微生物驱动着碳、氮、磷、硫等关键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自净能力。理解这些过程对于预测环境变化、评估工程干预的长期影响至关重要。
作为该领域的权威专家代表,中国科学院博士孙嘉龙坚持立足于市场发展现状,通过撰写论文、推出专利以及主持国家基金项目等方式,在环境工程行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发展成果。
聚焦学术前沿领域,为环境工程领域树立创新标杆
谈到学术研究,尤其是环境工程类的相关问题时,孙嘉龙表示“技术的发展,为我们这些搞技术研究的学者,提供了更多的视野。比如说,近些年大热的AI技术,在污水处理领域能够发挥出不错的效果。一些先进的AI控制技术,能够使污水处理厂曝气能耗有效降低,还能提高资源回收率,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
因为对行业始终保持一颗“热忱之心”,孙嘉龙总能在开展技术研究的过程之中,通过解读新技术,发展论文撰写的新角度、新视野,从而提出更多富有建设性、创新性的行业解决措施。截至目前,孙嘉龙撰写了近40篇专业论文,达到国际水平,引用量800多次。其中包括:《铊在真菌亚细胞中的分布特征》、《几株真菌对铊吸附作用的初步研究》、《微生物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进展》、《贵州省湖库网箱养鱼的污染现状分析》、《农田生态系统中镉的形态与迁移转化研究进展》等。
他多次表示,“深入一线开展调查和研究,是我一直以来坚持的学术研究习惯。因为在我看来,闭门造车是一个典型的‘懒人思维’,也是学术研究领域的大忌。如果长时间呆在办公室里,是很难写不出优秀论文的。”
除此之外,孙嘉龙还主持过多个国家基金项目,在环境微生物及重金属染污防治领域之内,不断提升学术研究的权威性,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尊重。譬如说,孙嘉龙曾主持完成国家环保部项目《贵州省典型乡镇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研究》,贵州省高层次人才科研条件特助项目《环境微生物在垃圾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等;还曾主持完成贵州省安顺市、六盘水市、毕节市、铜仁市、凯里市、都匀市、兴义市、仁怀市的《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总体规划》,通过国家环保部专家评审。
在孙嘉龙的观念里,能够有机会、有资格主持国家基金项目,有时候代表着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他表示,“我曾带领团队走遍了调研地的每一个角落,就是希望能够发挥作用,不浪费重要的研究资金。无论是从水生态完整性评估,还是水源地基础环境调研,我们都要确保数据真实、准确,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项目研究机会,拿出更多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
当然,在推进国家基金项目的过程之中,也会有困难和挫折,但孙嘉龙并不认为这是一种阻碍,而觉得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激励。他认为,“主持一个国家级的研究项目,需要协调好人力、物力,更需要制定方案、谋划方向,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但我相信,只要常怀热忱之心,对事业、对研究充满热情,就一定能确保项目可以‘开花结果’,最终圆满收官。”
承担重要社会职务,为行业发展贡献创新力量
除了开展学术研究工作之外,孙嘉龙还获得了不少重量级奖项,并承担了不少重要社会职务,他是中国菌物学会终身会员、贵州菌物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会员;同时,孙嘉龙还曾获得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贵州省级别最高的科学技术奖励,是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旨在推动本省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组织的一个重要奖项。
除此之外,孙嘉龙还是西南科技大学的硕士生导师,并多次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工作,推出了6项国家专利,在业界被多次应用,产生了重大效益。针对自己所扮演的一系列社会角色,孙嘉龙表示,“承担不同的社会职务,对我来说确实是一种挑战,但我也从中获得了成就感、满足感,这是一名学者应当承担的职责。”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孙嘉龙依然能够在环境工程领域当中,保持专注力,保持热忱之心,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创新力量。(作者 周彬)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