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湖南株洲,杨必超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二十年后,这个年轻人把自己的人生轨迹,和“流量”“实体经济”这些看似宏大的词联系在了一起。
与许多走进互联网行业的年轻人不同,杨必超没有从营销公司起步,而是选择直接走向真实的商家、真实的市场。他既是一名网络运营讲师,也是江西颜社一站式美学空间的运营主理人,长期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交界处,寻找让小店和创业者“活下去”的方法。
他曾帮助多家处于经营困境的实体店,通过短视频运营、私域流量沉淀、到店互动等策略实现客流与营收的双重增长。在中国(象山)北纬30°科幻电影周等活动中,杨必超以讲师和嘉宾身份分享“流量不是虚火,而是实体经济的保障”的观点,提出流量与产品服务品质并重的运营逻辑。
作为江西颜社的运营主理人,他探索“线上种草+线下体验”的美学空间运营模式,致力于用互联网思维为实体经济赋能,帮助青年创业者和商家寻找生存与发展的新路径。
在很多人眼里,流量是一种虚拟的东西,数字滚动,点击增加,却和真实的生意距离遥远。但杨必超的经验让他形成了不同的判断。
“流量不是泡沫,也不是花架子。它能不能带来顾客,能不能帮商家活下去,才是关键。”他在一次公开课上这样说。
这种观点源自一次真实的帮扶经历。那是一家位于老社区的小店,门口人来人往,但进店的顾客寥寥。老板一度想关门。杨必超提出了三步方案:
第一,展示“新鲜感”。他用短视频记录下老板凌晨去批发市场挑菜的细节,在本地生活号和朋友圈里发布,让顾客看到这家店食材的真实与新鲜。
第二,沉淀私域流量。他设计特惠活动,邀请顾客加企业微信,推送特价预告、生日福利、限时折扣,把流量留在社群里。
第三,制造互动。他策划了“到店打卡冲榜”活动,顾客只要评价菜品或打卡分享,就能获得饮料或小菜,让店铺有了热闹的氛围。
一个月后,进店人数翻了一倍,社群里沉淀了800多名精准顾客,周末甚至开始排队。这次经历让杨必超更坚信,流量只有和真实的产品、真实的顾客结合,才有价值。
面对AI技术的快速发展,杨必超也保持清醒。他曾直言,AI生成影像像是“糖水影像”,看起来华丽,却缺乏真实体验感。他更关心的是,大数据如何帮助商家了解消费者行为,互联网如何帮实体店铺找到离钱最近的机会。
在中国(象山)北纬30°科幻电影周的论坛上,作为网络运营讲师和沙龙嘉宾,他提出了一个观点:“流量与转化要两手抓。只有产品和服务足够好,流量才能留下来,才能转化为真正的收益和口碑。”
作为江西颜社的运营主理人,杨必超尝试将互联网思维带入美学空间,做“线上种草+线下体验”,让顾客既能在线上了解品牌,又能在线下感受到服务。
他的课程不仅讲短视频、流量投放等技巧,更强调“用线上方法解决线下问题”。他鼓励青年创业者亲自走进顾客视角,去体验服务、优化细节,让流量真正转化为实体经济的生机。
在他看来,流量不是终点,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