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暖金秋庆生辰 银龄互助续温情
——一场特殊生日会为心理支持小组画下暖心句点
9月24日,泰州海陵区海棠春茶社内,30多位老人在“情暖金秋 共庆生辰”生日喜乐会中欢聚。这场由泰州市民政局主办、海陵区高桥社区与南山社区协办、泰州市阳光心理服务中心承办的活动,既是“生命互助共同体”心理支持小组的收官仪式,更藏着破解银龄“孤独感”“价值感缺失”的治理智慧,为养老与心理服务融合提供“海陵样本”。
作为小组活动的总结性收尾,“生命互助共同体”心理支持小组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历经“破冰—凝聚—提升—延续”四阶段系统推进,成功推动老人从“被动受助”转向“主动创造价值”,不仅成立“银龄互助小分队”帮邻买药、公益集市做香囊,更自主搭建起长效互助网络。
一曲怀旧歌:唤醒集体记忆,打破孤独的“心理围墙”
“年轻时在厂里文艺队,我可是《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领唱!”张阿姨清了清嗓子站起身。随着熟悉的前奏响起,她的歌声虽带着岁月的沙哑,却满是投入。唱到副歌部分,邻座几位老人情不自禁加入合唱,有人轻轻打着拍子,有人跟着哼唱,茶社里的气氛瞬间升温。“好几十年没这么唱过了,跟老伙计们一起唱,突然想起当年排练的日子,心里头亮堂得很!”张阿姨唱罢笑着抹了抹眼角。
这样的“青春回响”藏在活动细节里:暖场的《浏阳河》《洪湖水浪打浪》是提前征集的老人“心头好”;“成长回忆区”里,公益集市照片串联起3月破冰到9月收官的历程。一位老人指着照片里自己缝制的香囊感慨:“那天有人夸我手巧,晚上高兴得没睡着——老了还能被人需要,太珍贵了。”
泰州市阳光心理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李教授解释,老年孤独多因“记忆无人共享、经历无人共鸣”,而活动以歌曲、物件为载体,让个体记忆融入集体叙事,从“独自回忆”到“共同回味”,孤独的“心理围墙”自然打破。从初建时“不敢开口”到如今“主动独唱”,歌声成为纽带,让老人们在集体共鸣中找回“被看见、被接纳”的归属感。
一碗长寿面:以细节暖人心,让服务触达“心灵深处”
“李爷爷,您牙口不好,我给您挑点软和的面条。”“王奶奶,这碗面少放了盐,您放心吃。”当热气腾腾的长寿面被端上桌时,工作人员分头行动,主动为行动不便、有饮食禁忌的老人盛面。
这份温暖源于筹备时的细致:提前通过社区负责人摸排30位老人的饮食禁忌、行动能力,备妥“无糖/低糖”茶点,为牙口不好的老人定制软烂面条;茶社还铺了防滑垫、调柔灯光。“老年心理服务不是空喊口号,要落在实处。”从“被动满足需求”到“主动适配”,从“保安全”到“关心情感”,正是细节让老人们感受到重视。
而“情绪成长树”环节,更让这份关怀走进了老人的内心。老人们手持三色叶片,写下自己的心境变化或当下的心情。当心理咨询师选取叶片引导分享时,一位老人的话引发全场共鸣:“不是我们怕老,是怕老了没人理、没人疼。现在有伙伴、有关心,日子就有了盼头。”
一份互助约:从“临时温暖”到“长效依靠”,构建银龄“心灵共同体”
“我腿脚方便,以后每周三负责给独居的陈阿姨打电话!”“我会用智能手机,下个月教大家视频聊天吧!”在活动尾声的“互助计划工作坊”上,老人们围绕“小组结束后怎么保持联系”热烈讨论,这看似简单,却让“临时的生日会温暖”变成了“长久的心灵依靠”。
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空巢老人超半数,孤独、价值感缺失成普遍问题。海陵实践证明,破解银龄心理困境,既要精准服务送“温暖”,更要机制设计激“内生动力”,让老人在互助中找价值、在陪伴中驱孤独,形成“自助—互助—共助”循环。
活动结束时,张阿姨和伙伴约定:“下次小聚,我还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声渐远,但旋律里的温暖、约定中的互助,正成为海陵老人“心灵归巢”的注脚。这份“心理服务+互助机制”的实践,为全省老年心理服务提供了“小切口、大民生”的范例——让每位老人在集体中找归属、在互助中实现价值,正是新时代养老服务的温暖底色。(李如齐 张艳华)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