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期,我们遇到的并非一位传统的工艺大师,而是一位用摄影机作为工具的"新匠人"。青年影视从业者王超,正用他的方式为文化续章。他的最新作品《夜宴》刚刚完成签约,而他的成长轨迹,生动诠释了在视觉时代,新一代创作者如何运用先进的影视语言,成为艺术传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记录者、解读者与传播者。
与许多学院派创作者不同,王超的成长充满了“实战”色彩。自大一以来,他便扎根于一个个具体的片场,累计参与了超过20个影视项目。这其中,既有为怡宝等品牌打造、充满东方美学韵味的商业广告,也有像西瓜视频《云游四海》这样需要深入挖掘地方人文风貌的旅行纪录片。同时,他还深度参与了多个备受关注的剧本项目,这些经历共同塑造了他在故事架构和文化叙事方面的独到见解。王超坦言,这些多元化的创作经历是他最宝贵的财富:商业广告锤炼了他在极短时间内精准传达核心概念的能力;纪录片教会他如何像匠人般“打磨”时间、耐心发现故事;而剧本创作则引领他深入文化肌理,构建有深度的叙事。
即将亮相的《夜宴》,无疑是他创作理念的一次集中体现。这些丰富的经历让他对东方美学叙事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尽管剧情细节仍处保密阶段,但王超透露,这部作品从中国古代历史史料中汲取了丰厚的灵感,是他将过往经验融会贯通的成果。
在王超看来,参与多个剧本项目的经历,让他更加确信影视行业工作者在艺术传承链条中扮演着独特的“转译者”角色。他深刻地认识到,许多伟大的传统艺术,其门槛和精妙之处正在于“时间”和“技艺”本身。一个观众或许难以坚持看完一个长达数小时的制作过程,但他完全可能被一个三分钟、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短片所震撼——比如,一件瓷器窑变的瞬间——从而激发起深入了解的兴趣。王超将这个过程称为寻找那个能打破次元壁的“视觉锤”,而他的工作,正是用镜头锻造这样的“锤子”,拉近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展望未来,王超希望能持续深耕于此,用作品说话。他坚信,影视技术本身是冰冷的,但它所承载的文化与情感却是温热的。他希望用自己的镜头,更多地去关注那些即将消逝的技艺和坚守的匠人,用光影为他们续章。这,是他作为一名新时代影视工作者所认定的、最有价值的使命。(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