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清晨,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放疗一科诊室里,赵喜已经穿好白大褂梳理放疗计划。他对着电脑屏幕反复核对一位肺癌患者的靶区勾画细节,又拿起患者的CT、MRI等检查仔细核对——这样的场景,从2006年入职至今,他坚持了近二十年。
时间拉回2006年,24岁的赵喜从河北承德医学院毕业,怀揣为肿瘤患者解除病痛的初心,进入当时的德州市肿瘤医院(后与其他医院合并为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成为放疗科的一名年轻医生。刚入职时,科室只有一台老旧的二维钴-60治疗机,放疗只能采用“前后对穿”的方式,哪怕肿瘤形状不规则,也只能用固定射线范围照射,很容易损伤周围正常组织。曾有位肺癌患者做完放疗后,咳嗽加剧还出现肺损伤,看着患者痛苦的模样,赵喜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先进放疗技术,让患者少受折磨。
此后,赵喜成了“追着技术跑”的人。省内外有放疗技术培训或进修机会,他从不缺席。在外地知名医院进修时,白天跟着专家学适形放疗、调强放疗的操作技巧,晚上就对着病例资料琢磨靶区勾画精度,以及如何和物理师配合优化放疗计划。2010年医院合并后,新引进了调强放疗设备,赵喜主动牵头学习操作,带着团队一点点摸索实践,终于让放疗实现“靶区随肿瘤形状定、剂量按区域调”,精准度大幅提升,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也大大降低。
这些年,赵喜用精准技术帮众多患者重获希望。此前接诊的98岁食道癌患者张大爷,因肿瘤堵塞食道只能喝水,多家医院不敢收治。赵喜团队仔细评估后,为老人制定容积调强放疗方案,他每天查看放疗体位,根据肿瘤消退情况调整剂量,放疗20次后老人能吃面条,30次结束一个月后已能正常吃米饭、馒头。还有92岁的皮肤癌患者,他用简单的电子线放疗控制病情,老人几乎没有不良反应。
从初出茅庐的年轻医生,到带领团队的放疗科主任,赵喜扎根放疗领域十九年,见证了医院放疗技术从“粗放”到“精准”的跨越。“医者的使命,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给患者多一份生存希望”。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