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服务对象概况

本次小组服务对象为银杏社区辖区内 10-15 岁的贫困家庭困境儿童,共计 15 名(男女比例约 5:1)。该群体主要面临家庭经济条件薄弱、父母因务工或养育压力缺乏足够陪伴等问题,长期处于“物质+情感双重匮乏的成长环境中。在日常社交中,多数组员表现为:与朋辈互动时沉默寡言,主动发起交流的频率低;在集体活动中常处于边缘位置,难以融入团队;部分组员因缺乏正向引导,存在不合理表达、回避沟通等不良交往行为,朋辈支持网络较为弱。

需求分析

通过前期需求调研与社工入户访谈,服务对象的核心需求集中在三方面:

1.沟通技巧需求:80% 的组员表示“不喜欢与人打招呼”“"害怕在多人面前说话”,缺乏基础的倾听、表达、回应等沟通技巧;

2.朋辈支持需求:75% 的组员反映“没有经常一起玩的朋友”,渴望建立稳定的朋辈关系,但缺乏主动交友的方法;

3.自我认同与接纳需求:部分组员因家庭环境产生自卑心理,存在“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害怕被嘲笑”等负面认知,影响社交主动性。

政策依据

本次小组活动的开展以国家相关政策为支撑,具体包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末成年人保护法》(2021 年修订)第四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末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并采取措施保障困境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本次小组通过提升社交能力,间接保障困境儿童的社会适应权利;

《“十四五” 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中“加强困境儿童关爱服务” 要求:“完善困境儿童心理疏导、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为本小组的人际交往提升目标提供政策导向;

地方《社区困境儿童服务规范》中“构建朋辈支持网络” 的具体要求,明确了社区层面需通过小组活动等形式促进困境儿童的社交发展。

理论依据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分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困境儿童因家庭环境限制,“归属与爱”需求(如朋辈接纳、情感联结)常被忽视。本次小组通过营造安全的团体氛围,让组员在互动中获得被接纳的感受,满足其归属需求;同时通过技能提升与正向反馈,增强组员的自我尊重与他人尊重需求,为更高层次的社交自信建立奠定基础。

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10-15 岁儿童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开始具备抽象思维与社会认知能力,但需通过具体经验形成对社交规则的理解。小组通过“情景模拟”、“游戏体验”等具象化活动,帮助组员观察社交行为的因果关系(如“倾听他人会获得积极回应”),修正“害怕交流”=“拒绝”被的错误认知,建立“主动沟通”=“获得友谊”的正向认知,进而指导社交行为改变。

三、小组目标

总目标

通过系统化的小组活动与专业引导,改善组员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其建立积极的朋辈支持网络,增强沟通技巧与自信心,从而形成健康、正向的人际互动模式,提升整体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

具体目标:

1.改变组员不善交流的人际交往现状,增加组员相互交流的机会。

2.帮助组员构建朋辈支持网络,获得人际支持。

3.促使组员得人际沟通方法与技巧,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形成正向人际交往行为。

四、小组活动设计与实施

小组活动设计

小组活动以“认知-体验-实践-巩固”为逻辑主线,遵循四大设计原则:

趣味性原则:通过“抓手指”、“萝卜蹲”等游戏降低参与门槛,符合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

渐进性原则:从“破冰熟悉”(第一节)到“技巧学”(第二至四节),再到“实践应用”(第五至七节),最后“总结巩固”(第八节),难度逐步提升;

参与性原则:聚焦均等,让每位组员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

实用性原则:所有情景模拟、技巧练均取材于组员真实生活场景,确保技能的实用性。

小组活动实施过程

1.第一节:破冰启航-打破陌生壁垒

本节核心目标是建立信任纽带与明确互动规则。通过轻松有趣的破冰游戏消除组员间的疏离感,让大家在欢笑中快速熟悉彼此;同时共同商议小组公约,为后续的深度互动筑牢基础,让每一位成员都能在安全、有序的氛围中投入活动。

2.第二节:倾听初体验 -- 打开沟通的大门

以“秘密任务”为载体,让组员在实践中直观感受“听到”与“倾听”的本质区别。任务中暗藏的细节考验,将促使大家发现“只听表面”的局限,从而初步建立主动倾听的意识,为后续沟通技巧的学埋下伏笔。

3.第三节:倾听进阶 -- 从听到懂的艺术

先通过“耳边传话”游戏,让组员在信息传递的偏差中暴露倾听漏洞;再以“故事分析”为切入点,引导大家挖掘语言背后的情感与需求,强化深度倾听的技巧,学会“听懂”而非仅仅“听到”。

4.第四节:学会接纳 --拥抱自己,理解他人

“照镜子”游戏通过模仿与反馈,让组员直观体验个体差异的存在及其价值,打破对“相同” 的执念;结合 PPT 案例讲解,系统学“换位思考”的具体方法,帮助大家接纳自身特点、理解他人立场,构建更包容的互动关系。

5.第五节:尊重之旅 -- 从心开始,传递温暖

“找零钱”游戏中设置的互动冲突,将让组员在真实情境中感受不被尊重的不适;搭配公益短片带来的情感冲击,进一步具象化“尊重”的行为表现,从礼貌用语到包容差异,引导大家将尊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温暖在互动中自然传递。

6.第六节:团结力量大 -- 合作共赢的奇妙之旅

“拼图挑战”要求组员在有限时间内分工协作完成目标,暴露合作中的沟通障碍与分工问题;“合作画卷”则让大家在共创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实践“分工-沟通-妥协"的技巧。通过两轮实践让组员深刻体会团队协作的力量,收获合作成功的成就感与归属感。

7.第七节:分享与成长 -- 温暖同行,收获美好

先用“萝卜蹲”游戏调动氛围,打破分享的拘谨;再以手工作品为媒介,在彼此的认可中,强化表达的正向体验,让小组情感联结在真诚分享中愈发紧密。

8.第八节:温暖存档 -- 最后一次的“友”你时光

本节以“照片回顾”为主线,通过一张张活动瞬间的影像,共同重温这段旅程中的欢笑、挑战与成长,巩固组员的情感记忆;同时引导大家坦然面对离别,确保温暖的支持网络得以延续,让这段情谊成为彼此前行的力量。

“成长路上,友你同行——困境儿童人际交往提升小组”


“成长路上,友你同行——困境儿童人际交往提升小组”

“成长路上,友你同行——困境儿童人际交往提升小组”

“成长路上,友你同行——困境儿童人际交往提升小组”

“成长路上,友你同行——困境儿童人际交往提升小组”

“成长路上,友你同行——困境儿童人际交往提升小组”

五、总结评估

目标达成评估

1.前后测对比:

使用《儿童社交能力自评量表》对组员社交行为表现、情感态度认知等维度进行测量,结果显示组员在这些方面均有积极变化。

2.观察记录:

记录组员从”沉默被动”(第一节)到”主动分享观点”(第六节拼图分工)的参与度转变;分析情景模拟中退缩性行为出现频率的降低。

3.情景测试:

设计模拟场景(在家里遇到作业的压力和家长的唠叨时如何回应),观察组员是否能运用所学技巧应对,评估能力目标达成度。

满意度评估

问卷评估第八节发放小组活动满意度调查表,收集组员反馈信息,

满意度达99%

访谈评估随机选取 3-4名组员进行一对一访谈,了解其对“最喜欢的环节”希望改进的地方" 的真实反馈,补充量化数据的不足。

六、专业反思

成功经验

1.活动设计贴合需求:游戏化形式与生活化场景有效降低了组员的参与压力,90%的组员能全程投入,尤其“照镜子”“拼图挑战”等环节获得高频好评;

2.支持氛围营造到位:通过小组契约、正向反馈,组员从“沉默回避”逐渐转变为“主动分享”,形成安全的情感支持环境;

3.风险预案有效:游戏设计简单有趣,避免竞争性过强。

反思与改进

活动内容内容丰富,但在某些环节上,时间把握的不够精细,社工需提前做好详细的时间规划,以确保每位组员都能时刻投入;

部分情景模拟环节比较临时,导致实际操作比较陌生,组员操作起来不够顺畅,社工需提前设计系统的练方案,提前将情景模拟的背景、角色要求告知组员,减少临场的陌生感;

对于部分内向的儿童,社工可以设计更多个性化的引导环节,激发儿童的参与度,增强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