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兰州城市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百合产业调研实践队” 5 名队员在指导老师杨柳带领下,顶着盛夏的烈日奔赴兰州市兰州百合良种繁育基地,开启了一场深度探寻兰州百合产业发展的实践之旅。从鳞茎观察到数据分析,队员们用沾满泥土的双手、详尽的田野笔记和严谨的调研态度,将课堂理论与田间实践紧密结合,在百合田垄间书写着属于青年学子的担当。
一、田间课堂里的 “求真”:在泥土中读懂产业根基
上午 10 时,当实践队抵达基地时,连片的百合田虽已过盛花期,零星绽放的白色花朵仍在风中摇曳。队员们跟随从事兰州百合研究 20 余年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郭志鸿老师走进种植大棚。“全国可食用的甜百合仅兰州百合一种,它的鳞片肥厚、糖分积累高,全赖兰州市独特的海拔、土壤和气候。” 郭老师手持百合鳞茎讲解时,队员们或蹲身细察,或在笔记本上快速勾勒鳞茎结构,连细微的鳞片层数都不放过。
“优质百合需经 6 年培育周期,从籽球到商品球,每一步都得精细把控。” 郭老师的话让队员们深有感触。为了记录不同生长阶段的鳞茎特征,队员们顶着 30℃的高温穿梭在实验田,拨开土壤测量鳞茎直径,手指被泥土染成褐色也浑然不觉。“这片田里的百合叶片颜色略深!” 队员田盼同学的发现引起了大家注意,郭老师随即介绍:“这是 2024 年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的‘中百1号’,产量比传统品种高2倍以上!” 围绕这一发现,队员们当即分工,有的测量株高,有的统计叶片数量,有的拍摄根系细节,直到笔记本上记满了整整 3 页数据才肯作罢。
二、实验室里的 “求实”:用数据解码产业升级
在组培苗繁育车间,队员们看到恒温培养箱里整齐排列的玻璃瓶,瓶中嫩绿的百合幼苗正舒展叶片。郭老师介绍,这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生态农业试验研究站(简称“兰州农业站”)研发的百合高效脱毒组培技术成果,能有效解决传统种植中出现的病毒病问题。“过去亩产优质百合不超过1500斤,采用组培苗后能提高到4300斤以上。”郭老师的介绍让队员们眼前一亮。为了弄清组培苗与传统种苗的差异,队员们认真观察幼苗的生长状态,甚至用手机微距镜头拍摄叶片纹理,只为捕捉最细微的变化。
实验田埂边,实践队成员仔细观察着不同品种百合在株高、叶片数量、叶片形态、叶片排布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并做好记录。
三、产业链上的 “求新”:从田间到货架的全链条探索
在新品种展示区,实践队参观了兰州农业站近年培育的百合新品种。“我们不仅要提升百合的产量和品质,还要拓展它的应用场景。”郭老师告诉队员,兰州市多家农业加工企业正在加速研发百合深加工产品,目前已成功推出百合酸奶、真空包装百合、百合碗等食品。“产业链延长了,产业的抗风险能力才能增强。”傍晚时分,队员们仍在田间进行最后的除草作业。尽管汗水浸透了衣衫,手掌被草叶划出道道红痕,但看着整齐的田垄,大家脸上洋溢着成就感。“以前在课堂上学产业链理论,今天在田里才真正明白,每一株百合的品质都连着农户的饭碗。” 队员们的实践笔记上,除了数据和图表,还多了这样一句带着泥土温度的感悟。
实践队指导老师杨老师在调研中与郭老师就百合销售、管理、研究展开交流,双方探讨了高校与基地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的可能性。队员们则围绕百合种植成本、市场流通渠道等问题进行提问,郭教老师结合自身经验,用具体数据对比了传统种植与标准化种植的效益差异,让队员们对农业产业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以前在课堂上学过产业链理论,今天在田里才真正明白每个环节对收益的影响。
从课堂到田野,从理论到实践,兰州城市学院的学子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智慧破解产业难题。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总结中所写:“百合的 6 年生长周期,教会我们深耕的意义;而我们的这次实践,正是用青春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播下希望的种子。”
(通讯员:杨柳、辛雨金、范云云、田盼、郭馨雅、李关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