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湟水河的晨雾轻抚过白川村的玉米田,当水电站的机组轰鸣与村庄的鸡鸣犬吠交织成独特的晨曲,一场关于青春与乡土、科技与民生的实践故事正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徐徐展开。7月14日至16日,兰州理工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指导老师刘鹏程的带领下,奔赴临夏市白川水电站,以"聚焦乡村振兴中的机遇和民生问题"为主题,开启了一场兼具科技探索与人文关怀的实践之旅。在三天的时光里,师生们从水电站的钢筋水泥中读懂科技赋能的力量,从乡村的田间地头里触摸民生温度,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书写出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科技为笔:解码水电站里的乡村振兴密码
7月14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白川水电站的大坝上,实践团的师生们已带着满心期待站在了这座横跨湟水河的"能源枢纽"前。对于多数久居城市的学生而言,水电站的轰鸣与大坝的壮阔是陌生的存在,而正是这份陌生,让探索的脚步更加坚定。
在大坝与闸门参观现场,水电站工作人员的讲解如一把钥匙,打开了科技与乡村关联的大门。工作人员指着眼前奔流的河水,将甘肃水电开发的蓝图缓缓铺展在师生们面前。从水闸的精准调控到溢洪道的科学设计,从输水道的蜿蜒走向到坝体的坚固构造,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科技服务民生"的初心。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师生们登上大坝观景台。脚下,湟水河的水流被巧妙引导,通过输水道进入发电机组;远处,白川村的农田在清晨的阳光下泛着绿意,成片的玉米地与马铃薯田沿着河岸铺开。“这座大坝,不仅是发电枢纽,更是周边村落灌溉的 ‘生命线’,旱季精准输水、汛期科学泄洪,守护着农田与村民安全。” 让我们直观理解电站与乡村生产生活的紧密关联。
技术工作人员向刘鹏程老师和学生讲解大坝的相关知识
走进机组厂房,发电机运转的低频轰鸣仿佛大地的脉搏,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白川水电站技术工程师张璐早已等候在此,这位深耕水电领域十余年的"老水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同学们讲解着发电机组的奥秘。
中控室作为水电站的"大脑",是同学们最期待的参观环节。电脑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的数据与动态水流模拟图构成了一幅现代科技图景。技术人员手指轻点屏幕,向师生们演示着调度逻辑。
工作人员为师生讲解中控室的调度原理
对话为桥:校地协同绘就发展新蓝图
7月15日的白川水电站会议室里,一场跨越校园与乡村的对话正在热烈进行。这次社会实践的负责老师兰州理工大学计通学院刘鹏程老师介绍了这次社会实践的方向,主要是探索发电站给村子带来了那些契机。在交流会中,社会实践团与发电站优秀员工张恩伟同志以及白川村村委会成员张璐同志对村里目前的用电情况展开了讨论,了解了村里平时的基本情况张恩伟同志则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分享了发电站在保障乡村用电、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他提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管理的日益完善,发电站不仅为白川村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还有效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为村民增加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优秀员工张恩伟和张璐工程师的分享,让师生真切感知电站给乡村带来的 “看得见、摸得着” 变化。围绕 “乡村用电。安全提升”,双方展开热烈探讨,同学们了解到了水电站带给村民们的便利以及带给村子的机遇,并询问村中人们用电安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安全用电意识。 会议上双方达成共识并提出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方案,明确了未来的合作方向和计划,即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和平台优势,实现信息共享、人才共享和设施共享,共同提高党建工作水平,根据双方的需求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培养出拥有专业知识过硬,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
共识既定,合作的蓝图愈发清晰。当刘鹏程老师向水电站赠送代表兰州理工大学心意的礼物时,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里,有对过往合作的肯定,更有对未来携手的期待。
开完会后校级双方共同开展心理健康讲解,由刘鹏程老师给水电站工程师以及在场学生讲解在大家学习中和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几种心理病症情况,讲解了这几种心理病症给人们带来的不良影响。刘老师结合自身的经验和案例,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心理问题的成因、表现及应对策略。他强调,在快节奏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管理能力至关重要。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互动环节,刘老师引导大家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教会大家一些实用的心理调适技巧,如情绪管理、压力释放等。
刘老师在讲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乡土为卷:在田间地头书写青春担当
离开水电站的钢筋水泥,实践团的脚步转向了更具烟火气的乡村深处。7月14日下午,在张璐工程师的热情邀请下,师生们走进白川村的玉米地,体验一场别样的"农耕课堂":乡村绿色生活,掰玉米、烤土豆。品尝原汁原味的农村美食,还有农民款待的当天早上现挤的牛奶,吃饭时间,张璐同志讲述着湟水河畔的农耕故事,玉米从播种到收获的周期,土豆在旱涝保收田的生长,还有一些同学们不了解的农村趣事。团队成员们体验了这次“忆苦饭”,品尝玉米烤土豆等质朴的食物,在简单的饮食中感受乡村生活的辛苦与朴素,体会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更加懂得珍惜当下的生态成果与发展机遇。
7月16日的实践,从走进农户家中开始。师生们拿起铡刀学起了轧草喂牛。大家逐渐从手握农具的生疏,到逐渐掌握节奏的熟练,让大家体会到农耕劳动的艰辛与不易,就算是简单的喂牛也有技巧和方法,大家深刻地体会到了村民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更加懂得珍惜当下的生态成果与发展机遇的来之不易。
图中为同学们劳作场景
随后,大伙走进村民家中与村民唠家常、问需求,关注村民生活现状与心理健康。针对村民提及的夏季用电安全、农田灌溉小困扰,我们都进行了相关记录,反馈给了村委会,还为村民送上实用小礼品,同时村民还贴心地给我们切了水果。以青春行动传递关怀,让乡村走访既有体验广度,又有情感厚度。
回望白川村,水电站的剪影在暮色中愈发清晰,田间的灯火与农户的灯光连成一片温暖的星河。三天的实践虽短,但师生们带走的不仅是调研数据和实践报告,更有对乡村振兴的深刻理解——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水电站输出的每一度电,是农田里增产的每一粒粮,是村民脸上绽放的每一个笑容。
团队成员拍照留念
实践为证:青春力量照亮乡村振兴路
此次白川之行,兰州理工大学实践团以"科技探索+民生调研+劳动体验"的三维模式,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通过水电站这一切入点,师生们既看到了科技赋能乡村的巨大潜力,也认识到乡村振兴需要更多青年人才的加入。正如刘鹏程老师在总结会上所说:"实践育人不是让学生走过场,而是要让他们在乡土大地中找到专业价值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光彩。"
白川水电站的轰鸣声依旧在湟水河上回荡,白川村的玉米田仍在孕育新的希望。这场青春与乡土的相遇,不仅是一次实践活动的结束,更是无数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开始。从兰州理工大学的校园到临夏市的乡村,从实验室的代码到田间地头的实践,新时代的青年正以知识为墨、以行动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属于他们的精彩篇章。而白川村的故事,只是这幅宏大画卷中的一抹亮色,更多的精彩,正在祖国的广袤乡村不断涌现。
兰州理工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实践团队
2025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