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度挖掘乡村生态价值,探寻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共进的有效路径,助力乡村绿色振兴迈向新高度,7月13日兰州理工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刘鹏程的带领下,奔赴临夏市白川村,开启以“探索旅游业与绿水青山关系”为主题的实践之旅。团队紧扣白川村独特的生态资源禀赋,通过走访调研、交流座谈、实地考察等丰富多元的形式,深度解码生态旅游发展逻辑,书写校地村同赋能乡村振兴的青春华章。
党建引领聚合力,锚定生态旅游方向
兰州理工大学社会实践团成功会合水电站工作人员
7月13日实践活动伊始,团队积极联动白川村、大唐甘肃发电有限公司河口水电厂(新能源分公司)白川水电站,共同举办交流座谈会。水电站代表林建平,张璐,详细介绍了依托白川村生态资源,开展活动以推动绿色能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探索实践。
兰州理工大学实践团导师刘鹏程,则围绕高校智力资源如何赋能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人才培育等方向,深入阐述校地党建联动的思路。他指出,高校具备显著的学科优势,能够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专业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等智力支持,同时依托实践活动,可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与社会服务能力,实现高校与乡村的“双向赋能”,促进校地共同发展。会上,各方聚焦白川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瓶颈与突破路径,在资源整合、宣传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深入研讨,最终达成“村校联建聚合力,生态旅游促振兴”的合作意向,为后续工作扎实筑牢根基,凝聚发展合力。
图中刘鹏程老师正在和水电站工作人员进行交谈
实践团始终秉持“沉浸式调研、精准化洞察”的原则,在水电站工作人员林建平、张璐的带领下,深入白川村的山水景观、生态保护区、乡村民宿及特色农田,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考察。在峡谷河畔,村民向导带领团队缓缓漫步于徒步路线,生动讲述生态旅游发展的历程:曾经,白川村的山水资源如同“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璞玉,鲜为人知。随着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乡村旅游规划逐步落地实施,峡谷徒步、河畔写生、生态研学等一系列特色项目陆续推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村民们纷纷返乡创业,端起“旅游碗”、吃上“生态饭”,一幅“山水变资产、风景变产业”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团队着重考察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分类站点,深入了解旅游开发过程中生态保护的“硬举措”。在污水处理站,工作人员介绍,白川村通过构建“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完善体系,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让“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愈发鲜亮。在乡村民宿,实践团与经营者深入交流“生态 + 民俗”融合发展模式,共同探讨如何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开发特色体验项目,致力于让游客“住得下、玩得好、带得走”,留下难忘的旅游记忆;在生态农田,团队仔细观察西葫芦、玉米等作物的生长情况,实地调研“生态农业 + 乡村旅游”的融合潜力,为后续产业规划积极积累素材,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期间,实践团还亲身参与了极具乡村特色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对乡村生活与生态旅游的理解。团队成员们体验了“忆苦饭”,品尝玉米烤土豆等质朴的食物,在简单的饮食中感受乡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同时,大家走进乡村牛棚,参与打草料、为牛添草喂料等工作,亲身感受乡村畜牧生活的日常;更有机会进入牛棚,尝试挤牛奶,在与牲畜的近距离接触中,深度体验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纯真,这些独特的经历也为生态旅游开发中的民俗体验项目设计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调研结束后,实践团积极组织村两委、旅游从业者、水电站代表,共同召开“生态旅游发展研讨会”。村主任首先全面梳理白川村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山水景观独特秀丽、民俗文化丰富厚重、生态本底优良坚实,同时也坦诚地指出当前发展面临的痛点:宣传覆盖面较窄,外界对于“白川生态美”的知晓度较低,未能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的吸引力;配套服务有待完善,游客的体验感、获得感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专业人才匮乏,旅游规划、运营管理等方面缺乏“新鲜血液”,难以满足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图中水电站工作人员张璐同志为实践团讲解大体情况
旅游从业者们围绕自身经营实践,积极分享心得感悟,提出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打造“四季主题旅游线路”等切实需求,期望通过差异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走进白川村,感受其独特魅力。水电站代表林建平结合绿色能源产业经验,建议整合“水电科普 + 生态旅游”资源,打造工业旅游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的特色项目,进一步拓展旅游体验维度,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
实践团成员充分结合专业知识,从“数字化宣传、产品创新、校地协作”三个方面积极建言献策为白川村生态旅游升级奠定坚实基础,明确发展方向。
7月14日,实践团还走进当地奶牛养殖户家中,亲身体验草料获取与投喂工作,深度感受乡村畜牧产业与生态旅游的关联。同学们在养殖户的指导下大家提着沉甸甸的草料走进牛棚,将饲料倒入食槽,真切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质朴道理。这些奶牛产的鲜奶,不仅供应当地村民,还成了民宿早餐的特色食材,不少游客就爱这口‘生态味’。这场实践让同学们明白,乡村养殖业的生态化发展,同样能成为吸引游客的“加分项”,为生态旅游产业链添上重要一环。
7月14日下午在体验完奶牛养殖劳作后,实践团成员们特意提前购置了牛奶等生活用品,分成几个小组前往村里几户老乡家中走访。实践团深入当地农户家中,体验了打草料、喂奶牛等农事劳动,了解生态养殖与旅游产业的联动模式。农户以新鲜牛奶招待团队,实践团也回赠了牛奶以表感谢,在互动中加深了对“生态农业支撑旅游发展”的理解。
这份带着心意的走访,没有过多的寒暄,却在弯腰帮忙的动作里、在递过物品的手势中,让彼此的距离悄然拉近。实践团成员们在这样的互动里,更直观地触摸到乡村生活的肌理,也让老乡们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关注与暖意,为这场生态探索之旅增添了一份质朴而真挚的人情温度。
此次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白川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巨大潜力与面临的现实挑战。在考察生态设施时,大家切实感受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坚定决心,深刻理解生态保护对于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将持续关注白川村的发展,以青春智慧助力生态旅游品牌塑造——从精心设计宣传海报、运营新媒体账号,到积极参与旅游规划、开发文创产品,用实际行动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幸福靠山”,为乡村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白川村也将以此次实践为重要契机,深化校地企合作:与兰州理工大学共建“生态旅游实践基地”,积极引入高校智力资源,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创新活力;与水电站协同推进“绿色能源 + 生态旅游”项目,进一步丰富旅游体验内容,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与竞争力;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培育专业人才,让生态旅游的“软实力”更硬、“硬支撑”更实。未来,白川村将继续坚守生态本底,做活旅游文章,精心绘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画卷,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绿色动能”,让绿水青山持续释放生态红利,成为滋养一方百姓的“幸福源泉”,推动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振兴。
7月14日实践团参观了白川水电站,在工作人员讲解下了解到,水电站借助水流驱动发电机组产生电力,所发电能满足村民生活及旅游设施用电需求。同时,水电站通过科学调度保障下游生态流量,既维持了河道生态平衡,也为沿岸旅游项目提供了水资源支持,让绿色能源与生态旅游形成了有效联动。
7月15日实地考察结束后,实践团与水电站工作人员召开专项座谈会。林建平、张璐等水电站代表结合多年工作经验,详细介绍了水电站在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联动开发中的实践案例:例如通过优化水电站运行调度,保障下游河道生态流量,为沿岸徒步路线、亲水体验项目提供稳定的水资源支撑;利用水电站闲置场地打造“绿色能源科普角”,向游客普及水电知识与生态保护理念,实现工业设施与旅游场景的有机融合。实践团成员则围绕“如何平衡水电生产与旅游开发”“如何将水电站工业遗产转化为旅游资源”等问题展开提问,双方在热烈的互动中碰撞出协同发展的新思路。
图中为刘鹏程老师,水电站工作人员张璐同志,张恩伟同志与实践团同学进行交谈
7月15日下午座谈会尾声,刘鹏程代表兰州理工大学实践团,向水电站工作人员代表张恩伟赠送了承载着校地情谊的纪念品。他表示,此次与水电站的深入交流,让团队对“绿色能源 + 生态旅游”的融合模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期待未来能以水电站为纽带,深化校地在生态研究、旅游规划等领域的合作。张恩伟接过礼物后,对实践团的到访表示感谢,并希望兰州理工大学能持续关注白川村发展,为水电站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共同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
图为实践团指导老师刘鹏程老师向水电站赠送代表兰州理工大学心意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