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经济发展的引擎。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这一决策不仅标志着品牌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更体现了对民族品牌意识觉醒的深刻认知与殷切期望。中国品牌日的设立,源于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转变"战略思想,经历了从理论奠基到政策落实的完整过程,其意义远超一般的纪念日或宣传活动,而是关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文化自信重建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系统工程。本文将全面剖析中国品牌日成立的背景历程、多维意义、实施成效及未来展望,揭示其如何唤起全民族的品牌意识,为中国迈向品牌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品牌日的设立背景与发展历程
中国品牌日的设立并非偶然,而是国家基于经济发展阶段转变、消费结构升级和国际竞争格局变化作出的战略性决策。2016年6月20日发布的《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该文件首次从国家层面正式提出设立"中国品牌日"的倡议。文件明确指出要"大力宣传知名自主品牌,讲好中国品牌故事",并提出了包括媒体公益宣传、自主品牌博览会、出入境口岸展销厅、国际市场巡展推介会等一揽子具体措施。这一文件的出台,反映了国家已经认识到品牌建设不仅是企业行为,更是需要全社会参与、多部门协同的系统工程。从2018年起,活动以"中国品牌·世界共享"为永久主题,同步举办中国品牌博览会和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为品牌建设提供了展示交流的高端平台。2020年,因应疫情影响,首次采用"云上办展"形式,通过三维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全程在线展示。2024年,活动以"国货潮牌,品筑未来"为主题,首次设立"美好之城"专题展区,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举办。这些创新举措表明中国品牌日已从单一宣传活动发展为融合科技、文化、消费等多维元素的综合性品牌生态构建平台。
中国品牌日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国品牌战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轨迹,也反映了国家对品牌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从最初的理论提出到如今的体系化运作,中国品牌日已成为唤醒民族品牌意识、凝聚品牌发展共识的重要机制,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
华国中与时任品牌战略规划院张建明院长
在一起共同推进品牌强国战略研究与思考
中国品牌日的国家战略意义
中国品牌日的设立绝非简单的形式之举,而是国家基于经济发展全局和长远战略考量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深远的国家战略意义。这一制度安排体现了国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品牌建设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环节,中国品牌日通过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价值,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传统的依靠资源投入和规模扩张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品牌作为无形资产,能够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更高的附加值,是实现内涵式增长的必由之路。中国品牌日通过集中展示优秀品牌案例,传播品牌建设经验,引导企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从产品输出转向品牌输出,从而推动整个经济体系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品牌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载体。中国品牌日通过集中展示中国品牌创新成果,如高铁、核电、航天等领域的突破,向世界传递中国技术和质量标准,增强国际话语权。例如中国铁建的大盾构技术作为"中国智造"代表亮相2023年品牌日,彰显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能力。长期以来,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低端,虽然制造能力强大但品牌溢价能力薄弱。根据Interbrand发布的2016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排行榜,中国上榜品牌仅占华为和联想两席。这种状况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极不相称。中国品牌日的设立,正是为了扭转这一局面,通过系统性的品牌培育和国际推广,提升中国品牌的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使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品牌强国。品牌建设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量。中国品牌日通过推广"三个转变"理念,引导企业从追求速度规模转向追求品质效益。数据显示,中国品牌日的设立有效提升了全社会品牌发展意识,品牌发展环境日臻完善,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指标的优化上,更体现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快速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提出更高要求,更加注重品质,讲究品牌消费,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高端化、体验式消费特点。中国品牌日通过宣传高品质自主品牌,引导供给结构适应消费升级趋势,既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又推动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形成了供需良性互动的局面。特别是在当前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强大的自主品牌体系既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节点,也是参与国际循环的重要依托。品牌不仅是经济现象,也是文化现象。优秀的品牌往往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追求。中国品牌日标识采用篆书"品"字和三足圆鼎形中国印为设计元素,本身就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培育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自主品牌,不仅能够提升产品附加值,还能够传播中国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软实力。近年来,"国潮"品牌的兴起正是这种趋势的生动体现。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胡钰将其概括为"国潮=中国货+时尚潮"。从李宁登陆纽约时装周到花西子进驻日本美妆店,国产品牌通过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赢得市场。2023年,"国潮品牌"首次写入国家计划报告,标志着国潮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中国品牌日通过展示这些成功案例,唤起了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品牌认同,使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从崇尚洋品牌转向青睐国货精品,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品牌向心力。品牌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制度环境。中国品牌日不仅是宣传平台,也是制度建设的推动力。《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制度创新举措,如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有公信力的产品质量信息平台,全面、及时、准确发布产品质量信息;结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诚信管理体系;鼓励中介机构开展企业信用和社会责任评价,发布企业信用报告等。这些措施旨在解决信息不对称、诚信缺失等市场失灵问题,为品牌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中国品牌日通过年度性的集中宣传和检查督导,推动了这些制度的落地实施,促进了市场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品牌日不仅是品牌建设的助推器,也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中国品牌日的国家战略意义是多维度的,既关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关乎国际竞争力提升;既涉及物质文明建设,也涉及精神文明建设;既是企业层面的微观行为,也是国家层面的宏观布局。随着中国品牌日的持续举办和品牌战略的深入推进,这些战略意义正逐步转化为现实成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中国品牌日的设立和实施对企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企业将品牌战略纳入核心发展规划,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注重品质提升,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创造,从跟随模仿转向自主创新。这一制度安排为企业转型提供了方向指引、政策支持和环境保障,是推动中国企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普遍存在重生产轻品牌、重销量轻价值的倾向,导致"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中国品牌日的设立,促使企业重新审视品牌在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位。品牌日活动为企业提供了展示自身实力、交流经验的平台,中国品牌博览会吸引了全国上千家企业参与,有效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在这些活动中,企业不仅展示产品和服务,更传播品牌理念和文化,使品牌建设从市场营销层面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许多企业开始设立首席品牌官(CBO)职位,将品牌管理纳入董事会决策范畴,制定系统的品牌战略规划,确保品牌建设与企业整体战略协调一致。这种转变标志着中国企业正在从产品经营转向品牌经营,从短期利润导向转向长期价值创造。品牌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没有核心技术支撑的品牌难以持久。中国品牌日通过展示创新成果、表彰创新典型,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在品牌日的示范效应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打造真正有竞争力的品牌。品牌的基础是质量,没有质量保证的品牌如同无源之水。中国品牌日通过宣传"质量第一"的理念,引导企业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许多企业引入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管理等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实施精益生产和零缺陷管理,使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国际标准。
中国品牌日活动通过组织自主品牌产品展销厅、世界市场巡展推介会等形式,助力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中国品牌日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政策支持、信息服务和平台保障,降低了国际化经营的风险和成本。许多企业通过并购国际知名品牌、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参与国际展会等方式,加速全球化布局。同时,中国品牌日也倡导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注重本土化运营,尊重当地文化和消费习惯,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再到"全球品牌"的跃升。这种全球化思维和本土化行动相结合的策略,使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现代品牌建设不仅关注经济绩效,也重视社会价值和环境责任。中国品牌日通过宣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导企业将社会责任纳入品牌内涵。许多企业在品牌战略中融入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公益慈善等元素,通过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参与可持续发展倡议等方式,展示负责任的品牌形象。在品牌日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认识到,良好的品牌形象不仅来自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也来自对员工、社区、环境的责任担当。这种全面的品牌观,使中国品牌建设与社会价值创造形成了良性互动,既提升了品牌美誉度,也促进了社会可持续发展。
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相应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中国品牌日通过推广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引导企业优化组织结构,建立专门的品牌管理部门,完善品牌管理制度。许多企业开始重视品牌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与高校合作设立品牌管理专业,开展品牌经理人培训,提升全员的品牌意识和能力。同时,中国品牌日也促进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如脑力中国与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脑力运动专委会的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品牌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中国品牌日对企业转型的推动是全方位的,既提供了战略指引,也创造了有利环境;既激发了内生动力,也提供了外部支持。在这一制度的影响下,中国企业正在经历从"数量追赶"到"质量超越"、从"产品输出"到"品牌输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深刻变革,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品牌日不仅对国家战略和企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对消费市场和消费者行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消费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双重背景下,中国品牌日通过宣传高品质自主品牌,引导消费观念转变,提振国货消费信心,培育新兴消费热点,形成了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提供了强劲动力。随着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要求不断提高。中国品牌日通过宣传展示高品质自主品牌,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高端化的消费需求。中国品牌日通过集中展示各行业的优质品牌,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引导消费从满足基本需求向追求美好生活转变。特别是在家电、家具、汽车、电子等耐用消费品领域,品牌日活动鼓励企业更新换代,适应绿色环保、方便快捷的生活需求。这种品质导向的消费引领,既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又推动了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形成了供需两侧协同升级的良性循环。长期以来,部分消费者对国产品牌存在偏见,认为进口品牌质量更优、档次更高。中国品牌日通过集中展示国货精品,有效扭转消费者认知,提升对自主品牌的信任度。中国品牌日还通过建设有公信力的产品质量信息平台,全面、及时、准确发布产品质量信息,为消费者判断产品质量高低。世界经济说引底就是品牌经济,经济靠消费拉动,消费靠品牌引领。
《伟大祖国颂》
伟业千秋耀四方,
大江南北谱华章。
中兴盛世民心聚,
国运昌隆世界扬。
《品牌强国赞》
品高自可立东方,
牌誉九州四海香。
日新月异开鸿运,
好风借力上穹苍。
品牌中国战略规划院自创立以来,在全院同仁及本院专家顾问的共同努力下,在国内外各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业务活动,在推进品牌创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品牌走向国际做出了应有贡献,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上积累了许多经验,也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同与肯定。开展全球品牌学术交流与合作,组织全球品牌论坛、会议、会展活动,开展国际间品牌推广、品牌建设、品牌评价等合作;围绕国家品牌国际化的全局性、前瞻性、长期性以及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国内外品牌建设调查研究,为国家品牌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服务,为国家品牌国际化服务;搭建品牌舆论宣传和品牌创新平台,推动品牌与文化、金融、实业等融合发展,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服务;组织参与推动国家品牌标准体系、评价体系的制定和管理服务体系的搭建,组织开展品牌评估评价评选活动,承担品牌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与认定工作;负责品牌数据库建设,承担品牌身份认证与品牌身份证发放工作,服务各级政府的品牌督查;开展品牌传播活动,营造品牌发展氛围,参与品牌主体信用公约制定,构建诚信、安全、高质量的品牌生态体系;接受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委托,全方位对区域、城市、行业、产业等品牌发展的规划研究与实施工作;为企业提供品牌业务咨询服务、增值服务、品牌保护与维权服务,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开展家庭品牌研究与规划、培训与实践活动,塑造中国家庭品牌;开展人才品牌教育、培训、评选与交流活动,开展人才品牌评价和评价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开展从业人员资质教育、培训和资质认定工作;提供个人品牌提升服务,结合个人的综合要素,帮助个人提升综合实力,打造独特鲜明的个人品牌。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