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蕊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华于2020年8月在《环球市场》期刊发表的论文《新时代背景下市场与中国制造的拓展研究》,近期因其对中小企业技术出海路径的深度剖析,受到产学研领域的广泛关注。该论文基于作者二十余年半导体照明行业实践经验,结合上海市科委“一带一路”技术转移项目案例,系统论述了中国制造企业突破国际市场壁垒的方法论,为中小企业全球化战略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框架。
论文的核心价值在于将企业家的实战经验升华为普适性方法论。李志华以自身主导的“智能植物照明生长系统技术转移服务”项目为例,详细拆解了技术出海的关键步骤:
1.需求精准匹配:2019年参与上海市科委项目期间,其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哈萨克斯坦农业光照条件,发现当地温室补光系统能耗过高问题,针对性开发出适配高纬度地区的LED光谱调控方案。
2.技术本土化改造:为解决中亚电网电压波动问题,研发团队改进驱动电路设计,使产品在170V-270V宽电压范围内稳定工作,该项技术已获实用新型专利。
3.商业模式创新:采用“技术许可+本地生产”模式,与阿拉木图企业共建组装线,降低物流成本35%,该案例被纳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技术转移最佳实践案例集》。
尽管《环球市场》并非传统核心学术期刊,但论文的实践指导价值得到学界肯定。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系教授王立群指出:“该文罕见地将企业家的技术管理经验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特别是‘动态技术适配模型’的提出,为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操作性框架。”论文中关于“技术专利池共享模式”的论述,更被多篇硕士论文引用为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典型案例。
论文衍生的实践成果正持续产生外溢效应。李志华团队参与制定的《商用LED照明系统能效评估规范》,已通过上海市节能协会上升为团体标准(T/SESA 003-2021),其中关于光谱效率的量化评估方法被荷兰NEN标准委员会纳入修订草案。这种“从企业实践到行业标准”的路径,为中国技术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供了新范式。
作为兼具技术背景与管理经验的企业家,李志华的论文价值不在于理论体系的构建,而在于打通了“实验室-生产线-国际市场”的转化通道。正如其在文末强调:“中国制造的全球化,本质是技术适配能力的全球化。”这一务实观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验证。(张黎)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