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伟忠 王国灿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实现全面小康,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了国家的重要任务。浙江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其在乡村振兴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备受瞩目。本文将深入探讨浙江未来富丽乡村建设的意义、现状与规划,旨在为公众提供一个全面、客观的视角,了解这一重要议题。
一、浙江建设未来富丽乡村的意义
推进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
推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浙江建设未来富丽乡村,旨在通过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的综合发展,打造引领数字生活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未来乡村浙江范例。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千万工程”的坚守践行和持续深化,也是浙江在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和建设“重要窗口”大背景下的全新探索。通过产业兴旺、业态创新,浙江未来乡村建设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提升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
提升乡村数字化水平
浙江未来富丽乡村建设强调数字引领变革,通过引入智能化设备和乡村云端“大脑”,改变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治理形态。例如,在衢州市龙游县溪口镇溪口未来乡村,村民可以通过刷脸完成各种日常事务,借助乡村云端“大脑”的引导,村民可以主动参与家园管理,共享卡拉OK、智慧寄存柜、无人医药柜等一系列智能化设备,给村民带来了实打实的生活便利。
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
浙江未来富丽乡村建设注重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通过用好农村文化礼堂,接续开设农民学校、老年学堂,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全力保护好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名木等乡土遗存,传承好守望相助、敦亲睦邻、克勤克俭、耕读传家等乡土基因,延续好二十四节气等农耕文化,努力彰显人文乡村内涵。这不仅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底蕴,也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浙江未来富丽乡村建设强调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多元主体的共同建设。通过建立完善社会、农民和市场多方参与的建设模式,优化创业创新营商环境,广泛吸引社会各界力量投身未来乡村创建,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未来乡村建设的全新格局。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鼓励基层大胆创新,构建完善“一地先行、全省共享”机制,确保未来乡村建设能够真正惠及广大村民。
总之,浙江建设未来富丽乡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与深远的历史价值,它不仅能推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升乡村的数字化水平,还注重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并有效促进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这些措施共同作用,使得浙江的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全国乡村建设的典范。
二、浙江乡村的历史与现状
历史背景
浙江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然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现状分析
近年来,浙江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浙江省已有多个乡村被评为“美丽乡村”,这些乡村不仅环境优美,而且产业兴旺,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例如,杭州市余杭区的径山镇,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实现了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的典范。
三、浙江未来富丽乡村建设的规划与目标
规划背景
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浙江省政府制定了《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1-2025年)》。该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内浙江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和具体措施,旨在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富丽乡村。
主要目标
环境美化: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村容村貌,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产业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社会治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构建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
文化传承:保护和传承农村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具体措施
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产业升级: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发展,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人才引进:实施“新农人”计划,吸引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等各类人才投身农村建设。
生态保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案例分析
径山镇:乡村旅游与现代农业的完美结合
径山镇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小镇。近年来,径山镇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乡村旅游:径山镇拥有千年古刹径山寺,以及美丽的自然风光。当地政府通过修缮古建筑、建设旅游设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据统计,2023年,径山镇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亿元。
现代农业:除了旅游业,径山镇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广有机种植和生态养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目前,径山镇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茶叶生产基地,年产优质茶叶超过1000吨,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安吉县: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安吉县位于浙江省湖州市,是一个以竹文化和白茶闻名的山区县。近年来,安吉县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工程,成功打造了一批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生态保护:安吉县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如今,安吉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
产业发展:安吉县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竹制品加工和白茶产业。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建立产业链条,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安吉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竹制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年产竹制品超过100万件,年产值超过10亿元。
社会治理:安吉县注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营造了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氛围。同时,安吉县还加大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投入,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五、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浙江在建设未来富丽乡村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有许多方面可以进一步提升。以下是一些建议,旨在推动浙江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的目标。
1.加强党建统领,凝聚合力
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
多方参与:鼓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村民共同参与乡村建设,形成合力,推动乡村振兴。
2.规划先行,谋定而动
科学规划:制定长远的乡村发展规划,确保各项建设有章可循,避免盲目建设。
分步实施:根据实际情况,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各项建设任务,确保每一步都扎实有效。
3.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绿色产业:发展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4.村庄建设,注重审美
美化环境:通过绿化、美化庭院,改善乡村面貌,提升村民生活质量。
文化传承: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
5.筑巢引凤,引凤筑巢
人才引进: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创业培训,激发乡村活力。
人才培养:加强对现有村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6.深挖资源,突出特点
资源利用:充分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品牌打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7.市场导向,构建产业
产业链建设:推动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
8.科技赋能,升级产业
科技创新: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智能管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乡村治理的智能化。
9.构建农村新型集体经济
合作经济:鼓励村民成立合作社,共同发展集体经济。
利益共享:确保村民在产业发展中受益,实现共同富裕。
10.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数字基础设施:完善农村互联网、通信等基础设施,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智慧应用:推广智慧农业、智慧旅游等应用,提升乡村现代化水平。
通过以上对策建议,浙江可以进一步推进未来富丽乡村的建设,实现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的目标,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示范和借鉴。
结语
综上所述,浙江未来富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多元化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浙江的乡村必将变得更加美丽、富裕、和谐。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不难看出,浙江在建设未来富丽乡村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希望本文能为公众提供一个全面、客观的视角,了解浙江乡村振兴的现状与前景,共同关注和支持这一重要事业。通过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等多维度的建设,浙江未来乡村不仅在物质层面实现了共同富裕,还在精神层面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要把促进美丽乡村向未来乡村和富丽乡村迭代升级作为深化“千万工程”的新方向,把工作重心从建设乡村转向经营乡村。在农村经济中树立新质生产力的新理念新思维,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创建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关系,走出共创共富共享的未来共富乡村新路子。这些探索和实践为全国其他地区的乡村建设提供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示范和借鉴。
(作者:余伟忠系中国美术学院城乡统筹综合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国灿系中国数字乡村协同创新平台专家委委员、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院特聃研究员。)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