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灿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如何有效促进开发区这一经济发展引擎与高等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实现产学研用的无缝对接,不仅关乎我们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也直接影响到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随着全球经济进入新常态,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前所未有。开发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承载着集聚高端要素、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而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主要阵地,其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因此,推动开发区与高校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不仅是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双方自身转型升级、实现共赢发展的内在需求。
近年来,我国在推动开发区与高校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共建研发中心、实习实训基地、产业学院等模式不断涌现,有效促进了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产教融合仍面临诸多挑战:
1.机制体制不健全:在当前的校企合作实践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突出,表现为企业与高校之间信息沟通不畅,企业对高校的专业设置、科研优势、人才储备等方面的了解不够深入,而高校也难以准确把握企业实际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此外,利益分配不均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合作项目中,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成果收益,避免因短期利益冲突影响长期合作关系稳定性,需要建立更为科学、公正的机制。 2.资源匹配度不高: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一方面,这可能导致企业难以找到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影响到企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这也导致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竞争压力增大,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3.创新能力不足: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转化效率较低,很多创新成果无法及时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导致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存在明显的断裂带。这种情况不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连续性和产业化进程,也限制了整个社会的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4.资金投入不足:产教融合项目的实施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实训场地租赁等多个环节。然而,目前我国的产教融合项目面临着融资渠道有限、社会资本参与意愿不强的困境。这不仅限制了项目的顺利开展和推广,也制约了产教融合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开发区与高校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提供新思路、新路径。
(一)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制度保障
制定专项政策:为了深化产教融合,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制定一系列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专项政策。这些政策应明确合作双方(企业与教育机构)在产教融合中的责权利,确保校企合作能够在政策层面得到充分支持和保障。此外,政策还应明确产教融合的目标、原则、实施方式等,为校企合作提供明确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
优化资源配置:在制定专项政策的基础上,政府应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政策措施,引导资源向产教融合项目倾斜。财政补贴可以用于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投入,税收减免可以激励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土地优惠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这些政策措施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
建立评价机制:为了确保产教融合的效果和质量,建立评价机制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应建立健全产教融合绩效评价体系,对合作成果进行定期评估。评估内容应包括合作双方的投入情况、合作成果的质量、对学生的培养效果等方面。根据评估结果给予相应奖惩,形成良性竞争氛围。
(二)深化合作机制,促进深度融合
1.建立利益共享机制:鼓励开发区与高校通过股权合作、收益分成等方式,构建利益共同体,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开发区与高校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动双方在产教融合方面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2.完善信息交流平台: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定期发布企业需求、科研成果、人才信息等,促进供需双方精准对接。通过线上平台,可以实时发布最新的企业需求、科研成果和人才信息,以便于开发区和高校能够及时了解彼此的需求和资源;线下平台则可以组织定期的对接会、研讨会等活动,促进供需双方的面对面交流和合作。
3.推动项目制合作:鼓励双方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共同策划实施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产教融合项目,如联合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学院等。这些项目不仅可以促进开发区和高校之间的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研水平,还可以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评估机制,对合作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总结,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
(三)优化专业设置,提升人才供给质量
1.对接产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开发区最新的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例如,如果开发区正大力发展新兴技术产业,高校则应增设相关领域专业,以满足对该领域人才的需求。通过这种方式,确保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衔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高校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推动企业与高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实践技能,提高专家的就业竞争力。同时,高校也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企业人士来校兼职授课,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行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3.打造一支既有实施理论知识又有双师型实践经验的教师教师队伍队伍建设:高校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为此,高校可以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以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同时,高校也可以聘请企业专家来校授课或参与课程设计,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4.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并激发创新活力:高校应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研发和创新工作。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将最新的技术和理念引入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高校也可以聘请企业专家来校授课或参与课程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五)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1.加大宣传力度:为了使产教融合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如新闻报道、专题论坛、线上线下的活动等,广泛宣传产教融合的重要意义和成功经验。同时,开展案例分享会,邀请成功的产教融合企业或机构代表,分享他们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经验和故事,从而提高社会各界对产教融合的认可度和参与度。
2.树立典型示范:设立专门的评选表彰机制,对在产教融合领域表现突出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进行表彰,并大力宣传他们的优秀案例和成功经验。通过这些典型的示范作用,激发更多地区和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其他正在探索产教融合之路的单位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模式。
3.构建社会共治格局:鼓励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社区组织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产教融合的各项工作,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支持中介机构开展产教融合相关的咨询、评估、推广等服务;行业协会可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校企之间的合作交流;社区组织则可以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为培养实践型人才提供平台。
4.开发区与高校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等各方共同努力、协同推进。通过完善政策体系、深化合作机制、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宣传引导等举措,我们可以逐步构建起一个开放、协同、高效的产教融合新生态,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王国灿系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城市政府工作报告编委会城市高级研究员)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