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各地应巧妙运用乡村振兴的“调色盘”,以艺术家般的匠心独运,调和斑斓色彩,让每一抹色彩都代表乡村发展的不同维度,从产业兴旺的金黄到文化繁荣的蔚蓝,再到社会治理的绚丽多彩,共同织就一幅和谐共生、繁荣兴盛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以“黄金”产业为根基,“铺”出乡村振兴的金黄底色。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是基础,是根本。各地应因地制宜,围绕主导产业,将“一村一品”落到实处,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产业基地。要始终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利用好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禀赋,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措并举推动农民增收致富,持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大力弘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绿水青山更好地造福人民。
以“璀璨”文化为内核,“绘”出乡村振兴的蔚蓝底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注重保护传承文化遗产,让乡村文化根脉和文脉得以延续。同时,也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既要重视硬件建设,也要加强软件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持续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坚决抵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教育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让乡村振兴拥有“诗和远方”。
以“和谐”社会为追求,“织”出乡村振兴的绚丽多彩底色。“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乡村振兴作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社会治理更是重中之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干部服务群众能力 、创新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等是当前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难点问题,聚焦群众关切难点痛点问题,推动各项惠民政策落实落地,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以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的工作态度、精准有效的工作方法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以“多彩”生态为依托,“画”出乡村振兴的和谐底色。在乡村振兴中,生态建设是重要抓手,是乡村振兴的底色。要结合本地实际,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统筹推进农业、林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坚持以生态环保为前提,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参与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建设。同时,还要积极推动乡村垃圾分类处理,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提升。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孙珊珊)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