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随着《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发布,以及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名单的公布,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县域经济,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县域经济,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此,我们就“抓住机遇,加速发展‘超强县’”这一主题发表见解与建议。
一、认清大势,把握机遇
(一)长三角县域经济的引领作用
从最新发布的县域经济百强县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长三角地区占据了显著地位,尤其是昆山、江阴、慈溪、义乌等城市,凭借其创新驱动的显著优势,成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这些“超强县”不仅在经济总量上遥遥领先,更在产业结构、创新能力、营商环境等多个方面树立了标杆,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推动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出台,为长三角地区的县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该计划明确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和路径,旨在通过政策协同、产业协作、市场统一等方式,推动长三角地区形成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格局。这对于县域经济而言,无疑是一个大好机会,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机遇。
(三)县域经济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县域活,则全盘活;县域兴,则国家兴。”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县域经济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作为连接城市群、都市圈和乡村之间的重要区域,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打通城市群、国家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紧紧抓住当前的历史机遇,奋力推进县域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
二、优化城乡布局,促进融合发展
(一)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促进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加强农村产业培育和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强化小城镇建设
充分发挥小城镇在城乡之间的桥梁作用,加强小城镇规划和建设管理。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促进小城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促进乡村振兴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发展动力
(一)引进高端人才
制定更加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落户县域。提供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二)培养本土人才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本土人才。鼓励高校毕业生和返乡人员回乡创业就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为人才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同时,加强人才工作的宣传和引导,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和任务目标,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二)完善考核机制
建立健全县域经济发展考核机制,将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纳入各级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加强对各项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评估考核,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三)强化舆论引导
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力度。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及时发布县域经济发展信息、展示发展成果、总结推广经验做法等方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五、挖掘文化底蕴,打造特色品牌
(一)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发展文化产业
依托本地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县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六、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创新驱动,打造核心竞争力
1.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同时,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2. 培育新兴产业
依托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二)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
1. 优化营商环境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加强法治建设,保护企业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和社会诚信度。
2. 扩大开放合作
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和高端人才落户。同时,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和互动,推动产品出口和技术引进。
3. 深化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关键领域改革。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同时,加强社会事业改革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支撑能力
1. 完善交通网络
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县域内外交通互联互通水平。加强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交通网络体系。同时,推动智能交通、绿色交通发展,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2.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加强防洪排涝、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水利设施建设。推进农田水利现代化改造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同时,加强河湖长制工作落实力度,保护水生态环境安全稳定。
3. 提升信息化水平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政府、智慧城市等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和社会治理水平。同时,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力度,确保信息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四)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
1. 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动摇,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力度。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工作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力度;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力度;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力度等。
2. 推广循环经济模式
鼓励企业实施循环经济,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同时加强对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3. 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通过举办环保知识讲座、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利用媒体平台传播环保理念等方式,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结语
综上所述,“超强县”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创新驱动、改革开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协同推进,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要紧紧抓住当前的历史机遇期,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动力,以改革开放为关键一招,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引领,以区域协作为重要途径,以社会治理为保障支撑,全面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造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超强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抓住历史机遇、乘势而上推动县域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张罗平 王国灿 (作者:张罗平系清华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投资协会新基建投资专业委员会智库专家;王国灿系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城市政府工作报告编委会城市高级研究员)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