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基础设施为电动汽车提供充换电服务,是重要的交通能源融合类基础设施。近年来,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同时,充电基础设施行业仍存在标准不够完善,有关聚合平台权责不清等问题。为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更好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经深入调研,提出如下思考。
一、当前现状
(一)相关政策背景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重要配套设施,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充电桩行业发展与创新。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作出明确要求。国办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分别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等政策意见,对完善充电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十四五”规划、《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产业政策为充电桩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出台《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调整实施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的公告》等政策,充分发挥质量基础设施支撑作用,不断提升行业发展水平,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行业发展现状
新能源汽车分为纯电动汽车、混合电动汽车以及燃料电池电动车三大类。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自2015年起呈快速增长态势,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22年新能源车销量为 688.7 万辆,同比增长 93.4%,部分一线城市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接近 50%。截至 2022年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 1310 万辆,充电桩保有量达 521 万台,车桩比为 2.51:1。202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坚持纯电驱动战略取向,2025年纯电动汽车将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产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预计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672万辆,纯电动汽车达2324万辆。
随着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普及和相关政策大力扶持,近年来我国充电桩的建设呈现加速趋势。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2020、2021、2022年全国(公共+私人)新增建设充电桩数量分别为46.2、93.6、259.3万台,同比增长30.2%、102.6%、176.9%。为了满足电动汽车的安全充电需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明确表示到“十四五”末,将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能够满足超过2000万台电动车充电需求。预计2025年充电桩数量将达654.3万台,2021-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5.7%。
二、存在问题
当前,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发展空间广阔,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充电行业还存在着标准不统一,平台企业权责不清等问题。
一是缺乏充电基础设施标准规范体系。充电安全标准不够完善,近年来,发生了多起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在进行事故原因调查时发现,充电桩安全问题是事故原因之一,因此,提高充电安全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据调研,目前充电设施运营商开业比较简单,一般情况下,在地方发改部门备案、经第三方验收机构对充电场站验收通过后即可开展运营,有的地方甚至没有进行第三方机构验收直接开展运营。充电服务标准近乎空白,在运营环节,因为没有详细的服务标准指导,导致各运营商之间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据了解,不少充电站甚至没有“服务可言”,短则半个多小时、长则一两个小时的充电时间,新能源车主只能在旁边干等着。不少新能源车主建议充电站建立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优化充电体验,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充电安全。
二是充电平台企业的责任义务不清晰。为有效解决充电桩难找问题,一些充电平台企业应运而生。充电平台企业基于《电子商务法》对入驻的平台内经营者(即充电运营商)进行资质审核、登记,但充电运营商的资质因各地要求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有些地方需要做备案,有些地方不强求,只有在申请补贴时才做备案)。由于没有相关部门规章制度和标准法规依据,平台企业对入驻平台内的充电运营商资质只能依据企业内部要求进行审核,一些小型平台企业为了流量与发展,将自己的端口接入大型平台内,但是入驻小型平台内的充电运营商资质不一定经大平台审核。因缺乏相关部门规章制度要求,充电运营商、平台及聚合平台的责任义务难以得到有效划分,用户若通过聚合平台进行充电服务后,产生消费维权纠纷问题,经常因各方责任义务不够清晰,导致维权纠纷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三、对策建议
一是建议尽快制定相关服务标准规范体系。比如,在充电环境、场站标识、场站制度管理、人员管理、设施管理、运营记录管理、安全与应急管理、服务质量管理、投诉处理、充电服务、引导服务、信息服务等方面加大标准研究力度,进一步完善充电基础设施计量、计费、结算等运营标准与管理规范,给予充电运营服务商一定的指导,规范行业的服务管理水平,提升服务效能,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建议研究出台行业发展指引。研究厘清充电运营商、平台以及聚合服务平台的权责,建立聚合服务平台监管体系,聚焦服务质量提升,依法依规为用户提供精准、高效的充电服务,在消费者遇到权益受损问题时“有诉必应”;结合行业发展现状、用户主要诉求以及监管主要问题,研究出台行业发展指引,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陈伟)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