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全华 王国灿
2022年11月14日,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总书记关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的通知》相关要求,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
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必振兴,城乡要共富建设,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充分发挥人才振兴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双向互惠机制,让更多人才走进来、留下来、干出来。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重点培养一大批乡村工匠式人才,培养打造一支坚实的乡村工匠队伍。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需要我们认真坚决贯彻执行。
乡村工匠,一般是指在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中,愿意扎根农村,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且具有一技之长的乡村人才。他们起着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作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心无旁骛、坚如磐石、锲而不舍的人生追求,也是一种敢于创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品格。与我们普遍认知的制造业工匠不同,乡村工匠扎根于农村,是支持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我国历史上,工匠指的是那些有专业技术的职业人群,是精通技艺、精通各类手工的匠人,而现如今我们所说的乡村工匠,主要指的是生活在农村中,工作在农村中,类似于现代技艺的工人和匠人,包含了各个行业,是我国现阶段乡村振兴过程中重要的人才支撑。
一、培育乡村工匠的意义
1、社会层面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围绕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立和完善乡村工匠培育机制,有利于挖掘优秀的乡村传统手工业者,激发乡村的创新创造活力,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另一方面,有利于弘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工匠精神的内涵,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引导农村学生热爱农村软家乡更好地培育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乡村工匠吃苦耐劳、精雕细琢、追求职业道德和技艺技能的德能并蓄,他们是发扬乡村工匠精神,宣传爱岗敬业劳动价值观的模范与广告。加强对乡村工匠的培育和新时期乡村工匠的培育有利于准确把握乡村的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培育精益求精的乡村工匠精神。
同时,在乡村工匠培育的过程中,我们也大力的鼓励文化和旅游产业、其他社会组织与乡村工匠进行合作,推陈出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乡村技能,建立更多的乡村品牌,同时,通过产品展览、故事宣讲、技能比赛等形式,对乡村品牌进行宣传和发展,扩大品牌知名度,提升市场占有率。有利于推动传统手工艺品牌化发展丰富,乡村旅游的人文内涵,将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旅游三者有机结合。
2、个人层面
对于个人来说,培育工匠精神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必然要求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实现自我价值,就是一个人的最高,要求工匠精神就是要个体能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所从事的领域有所建树,逐渐成为行业的权威,受到行业和全社会的广泛尊重,成为工匠以后,师傅们能够更加自信更加投入的工作,同时,工匠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技能达到了很高的标准,对工人自身也是一个极大的提升。有利于提高乡村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促进乡村人才的繁荣。
二、乡村工匠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痛点
在推进乡村工匠培育的过程中,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乡村工匠大量流失,新鲜血液青黄不接。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一些原本由农村工匠提供的生活必需品有了替代品乡村工匠已经不再是必须;并且随着乡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对于乡村工匠的需求又急速下降。
另一方面,则是农民对于乡村工匠看法的分化。一直以来,拥有精湛技艺的工匠都是被尊重的,甚至因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积攒了很多社会优势,从而成为乡村的意见领袖和权威。但是现在经济上的富有则成为获取民间权威的重要条件,所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将认为留守乡村无法为他们带来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所以他们脱离了乡村工匠的队伍。
而乡村的新鲜血液也可以说是几近于无,从乡村出去的年轻人或者大学生们一般都不会再留在乡村,对于他们来说,乡村就是空巢老人和空巢小孩的剧集地,他们回去以后,也无法获得更优质的生活,所以选择去大城市打拼,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有足够的优秀的反哺机制,把人才吸引回来。
三、几点思考与对策建议
通过对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深入了解和分析,我对于加强乡村工匠的培育的第一点思考,就是创新奖励机制、留住人才。对于返乡创业类人群,国家鼓励返乡创业并出台了一系列,在乡村健全相关创业服务体系的政策,为培育返乡创业,累了乡村工匠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培育乡村工匠的过程中,农村也应该把这一政策贯彻落实。
将返乡青年技校毕业生大学生致富带头人等列入乡村工匠的后备人才库,鼓励符合条件的人才返乡;抓住政策机会,发动在职、离退休人员本地市场主体,整合、调动社会资源,引导省外成功人士返乡,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增加新动能。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向底子好、潜力大的在外人员宣讲惠民政策,介绍家乡变化,以情招商,吸引人才返乡。
第二,要切实强化创新培育机制,培育适配乡村发展的人才。发挥反哺效应,把外出的高智商、高体能、高技能的本土人才吸引回来。
一是建立乡村振兴人才信息库,把本地大学生、企业家、健康劳动力分类建立台账,对本地人才做到底子清、信息明。坚持育人机制,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培养体系上要格外重视。首先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立足乡村本地的产业发展战略,对油菜、油茶、油葵等露天蔬菜的栽培技术和鸡、牛等动物的养殖技术开展培训班,还可以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现场授课。提高农民的种养殖技术。
其次是培养技术化人才,围绕农村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互联网+”现代农村服务业,着眼于乡村现有的例如制鞋、藕粉加工等扶贫车间和农村淘宝,举办专题培训班,培育出一批有一技之长、带动能力强的技术型乡村工匠。另一方面是实行师傅“传帮带”,支持乡村中掌握一定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传统工艺,从业者精品,手工从业者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并且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技艺教授给年轻一代想要学技术的年轻人。
第三,要大力支持创办农村特色企业,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农村中的工匠大部分以单干为主,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发展体系。我们鼓励、支持创办农村特色企业,不仅可以加强乡村工匠的抗风险能力,还可以发挥其拉动就业,带动增收的作用。
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打造“工匠园区”:成立乡村工匠产业孵化园,打造众创空间,扶植一批基础条件好的,有一定经营能力的乡村工匠,实现乡村工匠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和发展壮大。同时支持乡村工匠自主创业,培育乡村传统工艺的龙头企业。
第四,建立完善的乡村工匠的评价机制,我认为政府主管部门在制定乡村工匠的评价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时,应该建立新时期的乡村工匠分类,实行分层次、分类的评价和认定机制。建立以实操能力为导向,实用技能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结合业绩贡献、经济社会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多层次综合评价方式。满足乡村工匠职业技能晋升的通道、社会名誉的需求以及职业归属感。对于已经取得职业资格的乡村工匠还可以展开后续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在乡村建设中打造可持续的人才队伍。
综上所述,我们要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为乡村工匠搭建大展身手的平台。强化真帮实扶,坚持“一企一策、因企施策”,确保优化环境、纾困解难、松绑除障等政策落地落实,用好用活发展资金,让企业发展起来,让人才安下心来。要积极是发挥基层党组织及党员干部的主动引领作用。乡村工匠的培育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无论是乡村文明农业及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还是农民的生活富裕,乡村工匠的农村专业人才队伍的专业和倾情付出。在乡村振兴的战略下,乡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占有重要地位。吸引人才返乡,培养适配乡村发展的人才,开办、发展特色乡村产业以及建立完善的乡村工匠的人才评价机制都是培育新时期农村工匠的实现路径,可以为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人力资源和强大的人才支持,让他们在乡村振兴共富建设舞台上充分施展才华。
(作者:杨全华系中国流通行业管理政研会中小企业产业联合发展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国灿系中国流通行业管理政研会中小企业产业联合发展委员会副秘书长、课题调研处处长)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