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永明,根木艺术定义者,根木文化创始人。
他,高高的个子,魁梧的身材,俊朗的五官,儒雅的气质。
他,自幼酷爱艺术,崇尚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地道道从骨子里都散发着文化气息,而又实实在在把艺术当成生命的沂蒙汉子。
二十一世纪初的一个夏天,沈永明出差去太行山下。闲暇之余岂可错过那阴柔灵秀的太行风光?二话不说,他毫不犹豫地来到山里,居住在村民所建的乡村宾馆里。
山里景色优美,让人心旷神怡。在那个看似普通的景区里,一个不起眼的小平房前,他看见了一些玄妙有趣的树根和木头。它们或敦实厚重,或纤细轻巧,或张扬豪放,或内敛婉约,真是变化莫测,形态万千。沈永明的心里产生莫名的冲动,真是太神奇了!
更让沈永明叹服的是这些树根和木头的主人,一个戴着厚厚的眼镜年逾古稀的老校长。他经常蹲在那些奇形怪状的东西旁,仔细地端详,认真地观察,这摸摸,那敲敲,然后就拿起了工具,这抠抠,那磨磨,一个个崭新的形象出现了:或是仰头报晓的金鸡,或是低头饮水的小鹿,或是刚劲挺拔的翠竹,或是傲寒凌霜的梅花……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沈永明的心思被眼前的一切吸引住了。每天吃完早餐,他都来到这里,等慢慢地熟悉起来后,他和老校长有了长时间深层次的交流,他知道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根雕”,一种以树根或木头为创作对象,经过加工处理,呈现出不同形象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沈永明欣赏着、思考着,他让自己的心渐渐地冷静下来,他似乎看到了自己未来的路,从小热爱艺术的梦有了寄托。结束了旅程,离开了太行,从此,他开始在网络上和现实中探索着关于“根雕”的一切。
随着对根雕的认识越来越多,沈永明渐渐懂得:这些作品大多是以枯根朽木为材料进行创作的。它们的价值体现是创作者与欣赏者共同参与的结果,这种共同参与的审美活动,需要一个维系的纽带,这个纽带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是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根雕立意的源泉、审美的基础、发展的动力,每件作品都是创作者思想的表达。
真正的艺术精品,它要求创作者一定要有博大的胸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缺少文化素养的人是很难驾驭的。这些枯根朽木有自己最原始最朴素的美,它们需要的只是让创作者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把最本质最有灵魂的东西提炼出来,向世人展示它们的美,实现它们的价值。明白了这些,沈永明便一头扎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海里尽情遨游,五千年文明令世人瞩目,国学经典闪耀智慧的光芒。沈永明如醉如痴,废寝忘食,时光荏苒,乐此不疲。
不仅如此,沈永明只要得知哪里有与根雕有关的艺术展会,无论如何也要去参观。每次看到别人的作品时,他会换位思考,假定自己就是创作者,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当他小心谨慎地和一些专业人士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时,竟渐渐地得到了他们的认同,于是他越发有了底气和勇气。沈永明开始了实际创作,牛刀小试,崭露头角,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13年11月,他参加了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举办的中国第十五届根艺博览会,他的作品创意奇特,构思巧妙,艺术水平精湛,文化底蕴深厚,独具特色,耐人寻味,得到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赢得大奖,获得成功。
2014年2月27日,由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将每年的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沈永明为此也特别创作了《飞吧 鸽子》作品,并在一次艺术活动中展出,一位中年妇女站在他的作品前久久不愿离去。沈永明走过去发现她满眼含泪,便询问起来。她掩饰了一下悲伤的表情,说自己十岁的女儿在一次训练时,不慎腰椎受伤,现在还卧床在家,每日郁郁寡欢,甚是颓废。女儿很优秀,她担心女儿从此一蹶不振。今天是孩子的生日,她想买个礼物送给孩子,无意间走进展厅,没想到的是看到这只“鸽子”,便感慨良多,泪由心生,隐忍不住。
她的话令沈永明动容,就对这位妈妈说——
这是一只带着伤痛的鸽子;
这是一只失去同伴的鸽子;
这是一只爱好和平的鸽子;
这是一只飞向未来的鸽子。
希望她的孩子也能像这只鸽子一样早日走出伤痛的阴影,回归阳光灿烂的生活,只要有梦想,就要努力展翅飞翔。这位妈妈感慨万千,她请求沈永明给她和这只“鸽子”合个影,带回去给女儿看,沈永明欣然照做并亲手写下了“飞吧,鸽子”的心愿卡送给病痛中的小姑娘。
这位妈妈心怀感激地走出了展厅,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沈永明陷入沉思。这件作品得来纯属偶然,它只是一块曾被山火烧焦了的木头。当初他在清理仓库时发现的,他拿来仔细端详,总有些特别的感觉,他发现了其中的奥妙,通过裁剪、打磨等,依材施艺,一只“鸽子”出现了,因原材料的缺陷,让这只鸽子也与众不同,它受伤的翅膀努力地伸展着,敏锐的眼睛直视远方,嘴巴伸得长长的,虽然受了伤,也或失去了同伴,但它丝毫没有气馁,为了实现夙愿还在努力挣扎着展翅高飞。他为自己的发现热血沸腾,浮想联翩:这只受伤的鸽子又何尝不可以代表那些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受伤的志士们,他们的战友在战斗中流血牺牲,但他们依然为自由和平而努力,坚定信心,矢志不移,为了理想继续战斗。沈永明还特意用夸张的手法把“鸽子”的嘴拉长,形成一种锐意进取、势不可挡的气势,冲向蓝天,飞向未来。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是沈永明对这件作品的创意和表达,也把它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的献礼。
展会结束那天,这位妈妈用轮椅推着女儿来了,她感激这件作品给女儿带来的变化,她说,这只“鸽子”太了不起了,没想到它有这么大的魔力,会让女儿重拾信心。希望沈永明多创作这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让更多的人受到影响。她们再次向沈永明表示感谢,小姑娘还说自己就是那只受伤的鸽子,为了实现梦想也永不放弃,还会勇敢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舞台。
与小姑娘母女的偶遇是沈永明没有想到的,小姑娘的一番话却是他希望听到的。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在带给人们美好视觉冲击的同时,更能与欣赏者产生心灵的共鸣,激发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他很感谢这对母女对自己作品的认同,但是小姑娘临走时问了他一句:“叔叔,这是根雕吗?看不出是用树根做的呀”。
小姑娘的话让沈永明一时语塞,看着展厅里琳琅满目的作品,他陷入了沉思……
“根雕”,顾名思义,是用根的材料雕刻的工艺品。但在实际创作中,对于根的加工不只是狭义的雕刻,很多情况下,为保留其本身的自然之美,无需雕刻,只要剪裁或打磨,过多的雕刻反而会失去原有的韵味,削弱了美感。如果将这些未经雕刻的作品也称为“根雕”,显然就不够准确了。后来,在民间和有关书籍中将这种未经雕刻的作品称为“根艺”,从而与“根雕”区别开来,并列为两个分类。在沈永明看来这种分类也存在问题。不论“根雕”还是“根艺”都属于“根的艺术”,只是加工的方式不同而已。
另外,创作中使用的原材料并不仅仅包括根的材料,更有朽木、阴沉木等等,它们是“木雕”或“木艺”,应该说是“木的艺术”。
根与木虽有共通之处,但不可在概念上混为一谈。也就是说,在这种艺术领域里,不仅有“根的艺术”,还有“木的艺术”,沈永明通过深入学习与研究,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学术理论成果,首次提出了“根木艺术”的概念,全面而准确地诠释了这一艺术领域的内涵和外延。根木艺术就是人们把自然界的树根、竹根以及朽木、阴沉木等依据原有的形态和材质,经过创意、塑形、裁剪、雕刻、打磨等加工,制作出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其中,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根木艺术可分为“自然型根木艺术”和“雕刻型根木艺术”;按照选用材料的不同,根木艺术又可分为“根的艺术”和“木的艺术”。这样的定义和分类,使得这门艺术更加清晰客观,它包括自然型根的艺术、自然型木的艺术以及雕刻型根的艺术、雕刻型木的艺术。我们常说的“根雕”准确地讲就属于“雕刻型根的艺术”。
这也是小姑娘的疑问让沈永明语塞的原因。在原有的定义中,《飞吧 鸽子》作品被称为根雕或根艺,但是,它的原材料是被森林大火吞噬过的木头,并不是树根,如果称之为根雕或根艺,很容易使人困惑或误解。它应该是自然型木的艺术,当然也归属于根木艺术范畴。
在“根木艺术”的概念基础上,沈永明又创立了“根木文化”的审美理论。 他认为,根木文化就是将根木艺术作品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产物,是根木艺术所承载和表达的文化。换句话说,根木艺术是传播根木文化的工具和手段。根木文化既凝结于根木艺术之中,又游离于根木艺术之外。正如《易经》所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无形的、宏观的,器是具体的、可操作的。道离开了器会陷入空谈,器没有了道会丧失灵魂,道与器必须结合。如果说根木艺术是一种器,那么,根木文化就是一种道。
现在的很多根木艺术作品之所以让人看后一头雾水,没有兴趣,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只追求技艺的精湛,沒有注入思想的灵魂,“道”与“器”处于分离的状态。因此,沈永明特别推崇以“根木文化”为灵魂的“根木艺术”作品。他认为,一件优秀的根木艺术作品,不仅要有视觉的美感,更要有心灵的震撼,缺少文化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
“用根木表达艺术,让文化滋养灵魂”是沈永明的座右铭。他将根木艺术创作和根木文化审美融为一体,形成了他的根木文化艺术美学思想,他也成为这一艺术领域独树一帜的风云人物,是把根木赋予灵魂的缔造者。
举报邮箱:Jubao_Ts@163.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中城网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服务;